孔多塞方法(Condorcet's method)
選戰方酣,報馬仔闖進黑姓候選人的選戰總部:「對手使出小人步數,放話說要棄黑保青。」一群在總部只會看電視的鼓掌部隊,七嘴八舌地越來越憤慨,閒人蔥說:「啃(蔥油餅)!惹我生氣的話,小心我的汽油桶和番仔火!」鼓掌部隊盡本分地鼓掌叫好。
每每到選戰最後關頭,總會出現棄保效應,因為選民不喜歡「輸」的感覺,在投票前,發現原本自己最為偏好的候選人沒有希望的時候,就會把票倒給另一個不是最討厭的人,但是通常這樣的角色,在政治光譜中沒有明確的政見與主張,事實上,選民本身也不在乎他訴求什麼,只在乎他會「贏」。
最後選民的投票考量變成不是「投給自己偏好的候選人」,而是「投給會贏得選戰的次要選擇」。顧慮著隔壁鄰居他們怎麼想,而不是候選人到底對公眾利益有沒有幫助,這似乎不是我們原先要的選舉。
在Wikipedia自由線上百科全書[1],找到了關於不同於我們現在採取的選舉投票制度(Voting system)[2],例如孔多塞方法(Condorcet's method)、核准(Approval)計數等等,這些方法逐漸地在自由軟體陣營、非營利組織等等內部開始採取使用,儘管選舉制度的改變不全然代表最終的選擇是正確的,不代表候選人不會在新的選舉制度裡,找到漏洞而產生偏差,但是當我們認識到選舉投票制度對於選民投票行為有著深刻的影響,試著去改變這樣的困境,也許正是值得我們去了解這些不同選舉方法的原因。
孔多塞方法的名字來自它的創造者,它是由十八世紀一位法國哲學家兼數學家Marquis de Condorcet(1743-1794)[3]所發明的。
「投票」: 選民必須將每個候選人依照偏好順序排列。
「記票」: 候選人兩兩互相比較,如果哪個人獲得最多的偏好順位,那麼他是最後的贏家。
「舉例」: 黑面琵鷺、八色鳥、台灣藍鵲、帝雉等四位候選進行激烈的吉祥物競爭。
黑面琵鷺:826,330票。(42%) 
八色鳥:510,784票。(26%) 
台灣藍鵲:285,536票。(15%) 
帝雉:335,749票。(17%) 
選民假設都有相類似的偏好順序。因此 
42% 的選民,他們支持的偏好順序依序是:黑面琵鷺 > 八色鳥 > 台灣藍鵲 > 帝雉。 
26% 的選民,他們支持的偏好順序依序是:八色鳥 > 台灣藍鵲 > 帝雉 > 黑面琵鷺。 
15% 的選民,他們支持的偏好順序依序是:台灣藍鵲 > 帝雉 > 八色鳥 > 黑面琵鷺。 
17% 的選民,他們支持的偏好順序依序是:帝雉 > 台灣藍鵲 > 八色鳥 > 黑面琵鷺。 
| 甲 | |||||
| 黑面琵鷺 | 八色鳥 | 台灣藍鵲 | 帝雉 | ||
| 乙 | 黑面琵鷺 | (甲)58% (乙)42% | (甲)58% (乙)42% | (甲)58% (乙)42% | |
| 八色鳥 | (甲)42% (乙)58% | (甲)32% (乙)68% | (甲)32% (乙)68% | ||
| 台灣藍鵲 | (甲)42% (乙)58% | (甲)68% (乙)32% | (甲)17% (乙)83% | ||
| 帝雉 | (甲)42% (乙)58% | (甲)68% (乙)32% | (甲)83% (乙)17% | ||
| 兩兩對決結果(贏-輸-平手) | 0-3-0 | 3-0-0 | 2-1-0 | 1-2-0 | |
| 輸得最慘一次的對手投票率 | 58% | 0% | 68% | 83% | |
[1] Wikipedia,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://www.wikipedia.org/wiki/Main_Page
[2] Wikipedia: Voting system
[3] Marquis de Condorcet
http://www.wikipedia.org/wiki/Marquis_de_Condorcet 
        
0 TrackBacks
Listed below are links to blogs that reference this entry: 孔多塞方法(Condorcet's method).
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: http://planetoid.info/cgi-bin/mt/mt-tb.cgi/462

 
   
Leave a comment